【都市快报】告别浙大老教授 我们愿意和您一样

报道来源:都市快报          2016年6月3日 昨日,浙江大学发出一份沉重的讣告:何志均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6月2日上午6时55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逝世,享年93岁。 何志均教授的一生,有许许多多令人敬佩的成就:他是浙大无线电专业和计算机科学系的创始人,中国人工智能研究开拓者,是浙大两任校长潘云鹤、吴朝晖的恩师……而我们认识他,是在2015年,他和夫人薛艳庄拿出毕生积蓄500万元,发起成立浙江省云惠公益基金会,以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长达60年的浙大教学生涯 他是一代宗师,也是精神导师 1923年5月13日,何志均出生于上海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 1945年夏,何志均从浙大毕业,外出实习半年回校任助教,开始了在浙大长达60年的教学生涯。 何志均教授的学生、现任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常务副院长的杨小虎说:“何老师不仅是学业和科研上的导师,更是我们精神上的人生导师,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榜样。” 作为浙大无线电专业和计算机科学系的创始人,何志均是学生和同事公认的中国计算机界一代宗师。但凡是涉及到奖金、津贴分配,何老师考虑最多的永远是别人,特别是年轻人。 从论文发表的排名上就能看出端倪,在中国知网空间,以作者“何志均”搜索的结果有十几页,仅有一篇论文他署名在前,其他的均在同事或弟子后面。 2004年,何志均曾拿出积蓄,在浙江大学设立了“计算机学院与软件学院何志均教育基金”,奖励浙大的优秀学子。 而他自己,对物质、名利看得很淡。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通过科研、教育,为浙江网新的创办发展有突出贡献,获得了丰厚的物质回报,但至今他还住在求是村的教师公寓里。 “我们过惯了老百姓的平常生活,我们两人的退休工资足以支付日常开支。”何志均说,除了一小部分留作急用,他和夫人愿意拿出积蓄,回报社会。 二十年前开始关注外来工 人生暮年他带着学生投身公益 正是何志均“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育人姿态,让他的许多学生继续跟随着他,一同投入到公益事业中来。 2014年教师节,杨小虎去看望何老师,他向学生提出希望成立一个独立运作的基金会,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何志均的许多学生都知道,从二十多年前开始,他就一直关注外来务工群体。几年前,他从报纸上看到一个农民工帮老乡筹款治大病的新闻,就委托报社记者捐点钱,结果那位老乡还是去世了,钱还了回来。何志均想把这笔钱分给筹款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却说什么也不要。 2009年前后,由于身体原因,何志均家里请了一个保姆。何老师对待她,一样谦和、平易近人,还曾请保姆一家到杭州来过年。何志均多年的同事,现已70岁的董金祥回忆说,正是看到家里保姆的不易,何老师更感受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真正需求。 “外来务工人员做最苦最累最脏的活,拿着很低的待遇,也是一群淳朴、讲诚信的人。”何志均说,他想要尽力帮助他们,先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入手,“给他们一个平等的机会”。 2015年8月,何志均已经身患重病,坐着轮椅参加了“云惠公益基金会”成立仪式,并上台致辞。他的学生们印象很深,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何志均依然“思维清晰、语言有力,不减当年”。 (资料图:浙大教授何志均、薛艳庄夫妇) 何志均说:“我们是发起人,‘云惠’两字和任何个人的名字没有任何联系,没有任何个人的意义,希望能吸引更多关注慈善事业的人士加入进来,希望基金会的一切善款能够用到真真实实的善事上。” 因为何志均的这一番话,云惠公益基金会正默默寻找励志成长的孩子,默默到深山里走访贫困学子的家,默默地帮助他们。 都市快报记者…

【中国教育在线】“云惠励志成长奖学金”获得者邵镇炜

报道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2015年12月28日 有这样一位同学,他从小就患有“进行性脊肌萎缩”,四肢肌无力,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他不仅没有从书包中取书和练习簿的能力,就连翻阅课本也很吃力…… 有这样一位同学,他凭着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作业成为了同学的榜样,被公示在教室的后面;十佳学生、文学之星、学科竞赛,榜上几乎都有他的名字…… 有这样一位同学,他在同学眼中,有着文艺青年的情怀,是学霸,是开朗的少年,是勤奋的学生,是体贴父母的子女,是属于长高的“最美学子”…… 有这样一位同学,他在老师眼中,身残志坚而又阳光朝气,持之以恒、乐观向上、积极迎接挑战,是励志达人真人版…… 他就是2015年浙江省励志成长成才优秀高中学生典型、我校高二(04)班邵镇炜同学。在2015年12月28日的晨会讲话上,我校集中学习了邵镇炜同学的励志精神,以下是邵镇炜同学、高二(04)班同学李紫涵同学、高二(04)班班主任戴越舟老师的发言稿。 邵镇炜同学自述: 超越皮囊的灵魂 我是高二(4)班的邵镇炜。非常荣幸入选2015年浙江省励志优秀学生。我认为,这不但是我个人荣誉,这更是我的父母、我的同学、我的老师以及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的荣誉。 生活固然是艰辛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矛盾与困难,也许生活给予了我更多一些的困难,但我幸运的得到更多的,来自父母、同学、老师的爱与关怀。是这样的爱与关怀带我跨越生命里每一座山丘,使我坚强;是这样的爱与关怀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给我诗意的青春;是这样的爱与关怀让我得以遨游知识海洋,是这样的爱使我活的快乐多于痛苦,过得精彩可以弥补不完美。所以我要感谢你们,我所得的荣誉对于我个人是殊荣,但是对于你们,这是对爱的应有的赞颂。 为了不辜负这样的爱与关怀,不辜负我所承受的艰难,坚持和怀抱希望就成了一种习惯。史铁生写道:“很难说,健全人一定活得比我们容易,就像幸福也比不出大小来一样。痛苦和幸福也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我想,活着,就是一种幸福;能活着,我就要坚持下去,直面苦难,让苦难将残缺演绎成完美。当寒风凛冽的冬天,我坐在教室里,面对一场场考试的时候,寒冷仿佛是一千根针,刺进我的皮肤,抽走我全身的力气,使双手冻僵,使手指颤抖得拿不稳笔……但是我不想停下手中的笔,即使是别扭地握着笔,别扭地用笔在纸上缓慢地磨出一个个字。不放弃,是因为希望不灭,是因为所有的坚持都会得到应得的回报。我用全身的力气,才能拿出一本书,但至少我拿出了;我用全部的精力才能完成一场考试,但至少我完成了;我用全部的生命去抗争命运,但是至少我有尊严有理想地活着。我的灵魂太重,所以皮囊超载了,原谅我走得慢,但是,请相信,山高路远,我一定在向你走来。 我会继续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史铁生说:“我们不应残疾就忍受歧视,也不因为残疾去摘取殊荣”我会用我的努力来完善自我,我将用坚强和自尊的翅膀去飞翔,我会和所有人一起一直奋斗下去,我要实现自我价值,让所有爱我的人骄傲。 高二(04)班邵镇炜 同学眼中的邵镇炜: 我们眼中的“政委” 在高二(4)班这个集体里,我们亲切地称呼邵镇炜同学“政委”,就是“政治委员”的那个“政委”。 记得我刚上高一第一次见到政委同学时,我有些惊异于他的瘦小,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对他的了解也渐渐地深入,然后我才发现在他瘦小的身躯内,有着一片肥沃明媚的精神沃土。 政委同学性格开朗,喜欢开玩笑,有时竟有点话唠,但也非常体贴。过去和他聊天时,谈到对大学的打算,他却犹豫不决,因为他并不想麻烦为他天天奔走的母亲。 政委同学是公认的学霸,大小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在物理竞赛中也取得良好的成绩。他对物理有着发自内心的喜欢,从他桌子上的《朗道力学》及草稿纸上的各种公式便可见一斑。但政委同学并非只是一个呆板的理科男,他还有着文艺青年的细腻情怀,他喜欢听林宥嘉的歌,喜欢看漫威的电影,尤其喜欢创作诗歌。以下是政委同学创作的小诗《孤岛》节选: 独自面对…

【浙江日报】何志均:浙大老教授的家国情怀

报道来源:浙江日报    2015年9月25日 他,在抗战烽火中求学浙大…

【浙江大学新闻网】老教授捐款设立公益基金 资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求学

报道来源:浙江大学新闻网   2015年8月25日 两位浙大老教授——何志均、薛艳庄夫妇拿出500万积蓄,发起成立“浙江省云惠公益基金”,专门帮助外来务工子女完成学业。8月24日,基金会在杭州市成立,并将…

【浙江新闻联播】“最美浙江人:浙大九旬老教授 捐款五百万帮助外来务工群体”

报道来源:浙江新闻联播  2015年8月24日 2015年8月24日晚,《浙江新闻联播》对浙江省云惠公益基金会及当天成立发布会进行了报道。   浙江新闻联播记者…

【浙江新闻客户端】点赞!浙大九旬老教授夫妇捐500万设立公益基金

报道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2015年8月24日 何志均夫妇 昨天,由浙江大学老教授何志均、薛艳庄夫妇捐资500万元发起设立的浙江省云惠公益基金在杭州正式成立,并为第一个公益项目的受助人送上了求学资助金。 93岁的何志均教授是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浙大无线电系和计算机系创办人。86岁的薛艳庄教授曾任原杭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云惠基金的这笔巨额启动资金是两位老人多年的积蓄。 记者从浙大获悉,这是该校教职工以个人积蓄设立面向社会的公益基金中,单次捐资数额最大的。 何志均教授坐着轮椅,和夫人一起出现在基金会成立现场。他说,自己一辈子在大学工作,科研上取得成果,得到国家的奖励;与大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不仅取得了学科建设的突破,也成功地实现产业化,获得了丰富的回报。“我们过惯了老百姓的生活,退休工资足以支持日常开支,决定将大部分积蓄拿出来回报社会。” 云惠基金理事长黄波介绍,根据两位发起人的意愿,基金会初期主要资助对象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重点关注孩子受教育方面的经济困难,将通过运营奖助学金、职能辅导、勤工俭学等项目,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基金会以后还将进一步拓展公益慈善项目涵盖的领域。 何志均认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往往做着最累、最脏的活儿,却拿着微薄的报酬。”何志均说,“解决他们子女受教育、健康成长的问题,既要政府努力,也要各界社会人士关怀。” 18名在杭州就读的高中生今天成为云惠基金首批受助人,每人获得奖学金1000元。杭州市源清中学高三学生李爱美来自丽水松阳,一家人租住在用泡沫板搭建的十几平米的小房子里。他说:“感谢何爷爷和薛奶奶。我会努力学习,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何志均和夫人坚持拒绝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基金会,云惠基金取意“仁人云集,惠风和畅”。何志均说:“我们希望更多的仁人志士能够加入这个基金会,帮助它不断成长,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何志均1958年在浙大创办无线电专业并任系主任;1978年创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并任系主任。改革开放后,他作为第一批出国考察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把国家给的津贴买了浙大第一台计算机。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电子学和计算机高级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原校长潘云鹤和浙大现任校长吴朝晖两位计算机专家均出自何志钧门下。 浙大计算机学院教授孙建伶说,2001年,年近八旬的何志均促成浙大与美国道富银行的产学研合作,致力于大规模信息工程研究,结出一系列重要成果。 离开基金会成立仪式现场,记者随两位老人来到他们求是村的住处。孙建伶告诉记者,何老师一向平和友善、生活简朴、为人低调,多年来一直住在这幢公寓里。 “住这里离学校近,工作起来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