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告别浙大老教授 我们愿意和您一样

报道来源:都市快报          2016年6月3日

昨日,浙江大学发出一份沉重的讣告:何志均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6月2日上午6时55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逝世,享年93岁。

640

何志均教授的一生,有许许多多令人敬佩的成就:他是浙大无线电专业和计算机科学系的创始人,中国人工智能研究开拓者,是浙大两任校长潘云鹤、吴朝晖的恩师……而我们认识他,是在2015年,他和夫人薛艳庄拿出毕生积蓄500万元,发起成立浙江省云惠公益基金会,以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长达60年的浙大教学生涯

他是一代宗师,也是精神导师

1923年5月13日,何志均出生于上海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
1945年夏,何志均从浙大毕业,外出实习半年回校任助教,开始了在浙大长达60年的教学生涯。
641

何志均教授的学生、现任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常务副院长的杨小虎说:“何老师不仅是学业和科研上的导师,更是我们精神上的人生导师,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榜样。”

作为浙大无线电专业和计算机科学系的创始人,何志均是学生和同事公认的中国计算机界一代宗师。但凡是涉及到奖金、津贴分配,何老师考虑最多的永远是别人,特别是年轻人。

从论文发表的排名上就能看出端倪,在中国知网空间,以作者“何志均”搜索的结果有十几页,仅有一篇论文他署名在前,其他的均在同事或弟子后面。

2004年,何志均曾拿出积蓄,在浙江大学设立了“计算机学院与软件学院何志均教育基金”,奖励浙大的优秀学子。

而他自己,对物质、名利看得很淡。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通过科研、教育,为浙江网新的创办发展有突出贡献,获得了丰厚的物质回报,但至今他还住在求是村的教师公寓里。

“我们过惯了老百姓的平常生活,我们两人的退休工资足以支付日常开支。”何志均说,除了一小部分留作急用,他和夫人愿意拿出积蓄,回报社会。

二十年前开始关注外来工

人生暮年他带着学生投身公益

正是何志均“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育人姿态,让他的许多学生继续跟随着他,一同投入到公益事业中来。

2014年教师节,杨小虎去看望何老师,他向学生提出希望成立一个独立运作的基金会,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何志均的许多学生都知道,从二十多年前开始,他就一直关注外来务工群体。几年前,他从报纸上看到一个农民工帮老乡筹款治大病的新闻,就委托报社记者捐点钱,结果那位老乡还是去世了,钱还了回来。何志均想把这笔钱分给筹款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却说什么也不要。

2009年前后,由于身体原因,何志均家里请了一个保姆。何老师对待她,一样谦和、平易近人,还曾请保姆一家到杭州来过年。何志均多年的同事,现已70岁的董金祥回忆说,正是看到家里保姆的不易,何老师更感受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真正需求。

“外来务工人员做最苦最累最脏的活,拿着很低的待遇,也是一群淳朴、讲诚信的人。”何志均说,他想要尽力帮助他们,先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入手,“给他们一个平等的机会”。

2015年8月,何志均已经身患重病,坐着轮椅参加了“云惠公益基金会”成立仪式,并上台致辞。他的学生们印象很深,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何志均依然“思维清晰、语言有力,不减当年”。

642

(资料图:浙大教授何志均、薛艳庄夫妇)

何志均说:“我们是发起人,‘云惠’两字和任何个人的名字没有任何联系,没有任何个人的意义,希望能吸引更多关注慈善事业的人士加入进来,希望基金会的一切善款能够用到真真实实的善事上。”

因为何志均的这一番话,云惠公益基金会正默默寻找励志成长的孩子,默默到深山里走访贫困学子的家,默默地帮助他们。

都市快报记者 李烨池
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