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筑梦 阅读成长|云惠助力三门县公益读书活动

“爱心筑梦,阅读成长”。上周五的六一儿童…

漫漫湄乡路 精准助学行—走访受助学生家庭

还记得微博上的“冰花男孩”吗?还记得在刷满朋友圈时购的“一元画”吗?还记得在各种助学活动中捐出的爱心资金吗?……那些被资助的孩子,现在怎么样了?可能你不曾想起也无从得知。公益助学之路,我们需要实践和思索的还有很多。 仲春时节的湄潭,山花烂漫,日暖风轻。浙江省云惠公益基金会和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湄潭分团共同开展了走访受助学生家庭活动,去深入地了解那些被资助的学生,关注他们的思想、学习及生活情况,进一步探讨公益助学的延伸。连续三周,16个家庭,我们看到了很多“资助”背后的故事。这些“穷且益坚”的孩子,应该值得被给予更多的关怀与期待。 在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湄潭分团的牵线联络下,浙江省云惠公益基金会对贵州湄潭的两所高中(求是高级中学、湄江高级中学)的近50名贫困学生进行长期资助,年资助金额总计10万元 “他”的故事 “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是绝大部分资助方在遴选受助对象时的标准,但每一个家庭的难处何在,每一个学生是否存在其它心理上的困境与无助?如果不通过深入的家庭走访和当面交流,这些信息是很难被学校和助学机构了解到的。“助”字从力,或许也昭示着助学行动无法仅靠金钱,而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气力、精力与智力。 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愈加深刻地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子女品性养成的重要性。性格特征可能各异,有些学生乖巧懂事,有些学生乐观坚强,但他们积极的一面大多可从父母或监护人身上承袭而来。 即便常年在外打工,无法陪伴左右,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却可以突破距离的限制—— “多久和爸爸妈妈联系一次呢?” “宿舍里有固定电话,几乎每天都要通话一次,周末的时候会用外婆的手机跟他们视频。” 即便文化程度不高,无法指导学业,父母对教育的重视却可以激发学习的斗志—— “只要娃儿读书好,我们累点苦点没得关系。” 即便自己疾病缠身,无法承担重负,父母对人生的态度却可以唤醒前行的力量—— “我们也不用政府的帮扶,人还是要靠自己。”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包括我们家长一样” 在走访的受助学生当中,章平生(化名)和他的爸爸是尤为典型的一例。 章平生的家地处偏僻,在手机地图上都无法准确定位。章爸爸在镇上接到我们后,骑着摩托车在前方带路。盘旋迂回的山路上,我们驾车行驶了十五分钟有余,又在无法开车的泥泞小路上徒步了十分钟,交通的不便远超出了原先的预想。在一座坡坡上,老旧的房子孤零零地立着,只能听到周围的虫鸣鸟啼。 章平生由于补课不在家,他的妈妈也在县城做清洁工。一落座,我们忍不住问章爸爸:“从家里到镇上公交站,走路要好久?”“2个小时。所以我不到外面打工,留在镇上开摩的,主要还是为了能接送孩子回家上学方便。”尽管做摩的司机一天只有不到上百的收入,但为了还在读高二的章平生和上初三的女儿免去山路之苦,章爸爸这么多年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他六年级的时候跟我说,想到县城一个最好的初中学校念书,那个时候我跟他讲,‘如果你考到了年级前十,爸爸就一定送你去。’最后他还差几名,但我还是让他去了那所学校,后来他也一直做班长,在班上同学们也都挺服他的。”因为章爸爸一直都有着一份信念,孩子如果有自我向上的想法,大人就算拼尽全力也要支持满足。 翌日,我们在学校见到了章平生,一如他父亲那般的健谈、阳光,“我家虽然穷,但没有关系啊,家里很和谐,以后我可以挣钱。”他笑着说出这话的时候,充满着让人心生佩服的青春无惧。 “人不能选择出身,但可以依靠自己改变命运。” 留守、单亲、因病致贫……这些复杂的情况也许曾经或正在给他们带来伤痛,但逆境使人更快成长成熟。只要家庭教育不缺位,学校、社会再予以一定的支持与呵护,对他们的未来是可以且应该有信心的。“人不能选择出身,但可以依靠自己改变命运。”对于这些学生,我们总是会愿意给予更多的精神鼓励。 “她”的故事 怎样建立合理的指标认定受助对象,如何引导受助学生正确使用资助金?一直是个不好解决的难题。某些团体大张旗鼓进山区、大办仪式发放助学物资的新闻经常见诸报端,合照当中孩子们强颜欢笑的样子让人更为心疼。助学的每个环节稍有不慎,都可能会对被帮扶者的心理造成二次伤害。少一些自我感动,多一分尊重与同理心,以科学有效、润物无声的方式去实现人文关怀,或许能让助学活动开展得更为妥帖、更有温度。 上个学期,云惠公益基金会将助学金划拨学校,然后由学校按月打入学生的校园卡,全部用于资助学生的在校生活所需。不办仪式、“隐形”帮扶,在完成“规定动作”之外尽可能保护受助学生的个人隐私。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也了解了学生的在校日常开销,勤俭节约、用之有度几乎是他们每一个人的共性—— “每个星期从学校走路回家,省一些车钱。” “娃儿在学校一个月大概花150元,上学期卡里的资助金也还有得剩。” “学校的普通食堂是五块钱一餐,也有好一些的食堂会贵点,我一般就去普通食堂吃。” 每一个贫寒学子的梦想都值得期待 李安然(化名)是众多受助学生当中,让我们特别揪心的一个。 李安然的母亲在生下她不久后病逝,其父也随之远走失踪,17年来杳无音讯。所幸的是,李安然的姑婆姑公将她抚养长大,视如己出。特殊的家庭背景令我们在访谈问询中格外地谨慎小心,但十分要强的小姑娘还是因想到伤心事而落下了眼泪。基金会徐老师将她带到屋外单独散步谈心,姑婆姑公才与我们讲起关于她的更多状况。 “我们就当自己的娃儿,但她对过去的事还是敏感。” “周末回家也是一个人在屋里头,都不出去跟其他同学耍。” “姑娘自尊心很强,这个助学金也是了解情况的班主任劝着帮她申请的。” 母亲早逝、父亲无迹可寻,这样的变故无论落在谁的头上,都是无法抹去的打击。更何况还是对一个正当花季的少女,难以愈合的创伤带来的是间隔的阵痛,这不是一笔助学金或是三两句宽慰话所能抚平的。 临走前,徐老师一再告诉李安然“过去的事没法掌控,但你可以把握好自己的未来。”她拭着泪痕点了点头。我们也留下了她的个人联系方式,希望能找到更为长效的个性需求照顾和更为专业的心理健康疏导。 “过去的事没法掌控,但你可以把握好自己的未来。” 助学需要平常心,它不是一种施恩,也不应抱有对方必须回报的心态。在关怀学生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公平和效果,还要讲究方式和方法。我们在走访中多用聊天式的交流进行,引导学生聊聊自己的学习、讲讲自己的困惑,用一种对等的姿态让他们打开心扉,表达诉求。对于特殊的学生,更应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走心之举。 “他们”的故事 是不是有情怀的人就能参与公益,怎样的助学可以达到效果的最大化?在互联网背景下,每一个人似乎都能透过指尖参与公益,但我们又很少提及这些项目的执行机构,也很少去思考它背后的运作机制,以至于当“公益组织和项目同样需要运营成本”的基本事实昭然若揭之时,大家又都表现出愤慨不解。 诚然,我们都希望每一分善款能“花在刀刃上”,每一个善举都能真切帮到急需之人,但只有坚持专业才能让公众的善心善行实现最大程度的“精准到达”。公益助学,也需要我们更加专业化、精准化。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不断对基金会后续的运作模式进行思考:针对受助对象各异的现实情况,“一刀切”的资助方式需要改进。对少数品行优秀、家庭极度贫困但得不到资助的学生,实行特殊处理。…

特大喜报!云惠公益金会正式获得慈善组织认证

经过一系列的申请流程,云惠公益基金会与201…

《何志均先生纪念文集》征文启事

浙江大学无线电系、计算机系创始人、计算机科学家、教育家,中国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研究的开拓者何志均先生(1923.5-2016.6),从事教学和科研逾60年,…

“云惠88青云计划”2017浙江大学夏令营——放飞湄潭孩子们的梦想

 80年前的抗日战争,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举校西迁,最终走到贵州湄潭停驻办学七年,湄潭也成为浙大的第二故乡。80年后的今天,有20位优秀的湄潭学子在云惠公益基金和计算机系88级同学会支持下,走出县城,来到人间天堂杭州,参加“云惠88青云计划”。 云惠88青云计划夏令营是由浙江省云惠公益基金会下设的浙江大学计算机系88级专项基金发起,主要面向湄潭县县城两所高中(求是高级中学、湄江高级中学)选拔20名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高中生,前往杭州进行为期一周的参访。 本次活动大体分为三部分,分别有名师分享、名校参观、名企参观等,给了同学们一个完整又充实的七天之旅。…

“我是小小陶艺匠” 云惠少年智客系列活动

又一个热的不饶人的夏日袭来,比起吹空调喝…

邂逅夏日“未来金融家”体验之旅

——体验之旅—— 炎炎夏日,云惠基金于2017年7月10日为云惠大家庭的孩子们带了一场“未来金融家”的体验之旅。此次活动由浙江省云惠公益基金会主办,由恒生电子协办。杭州市教育局学生资助处胡丽华老师、桐庐县教育局宣岚老师以及云惠助学成长学生21人、志愿者6人,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此次活动将借助恒生投教基地这个平台,为青少年普及金融知识,提高理财能力,提升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上午10:00,孩子们到国际博览中心报道,一起参观G20主会场。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成功接待了20多个国家及经济组织的领导人,其大气磅礴的国际范儿和婉约隽秀的江南韵味,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先后参观了迎宾区、主会场、午宴区和空中花园等地,场馆内各种充满中国风的设计,引起了大家的阵阵惊叹,也切实感受到了峰会精神和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的独特魅力。 午餐后,下午于恒生电子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金融课堂。为大家讲解了理财的相关知识。 这次活动将借助恒生投教基地这个平台…

爱的路上步履不停|云惠公益探望车祸家庭孤儿蓝宇凡

​无情的车祸 生活的阴霾 本期小编要向大家介绍一位特殊的孩子,他的名字叫蓝宇凡。 有着偶像剧的名字的他不幸的有了像偶像剧一般的经历。 2016年1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改写了这个家庭的命运,一直照顾他们的父母永远的离开了他们姐弟两个,永远的离开了这个需要他们的家。 车祸之前的他是一个普通的桐庐方埠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跟大多数小朋友一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满脑子想着的是明天要去哪里玩,跟哪个小伙伴见面,谁也想不到命运会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车祸后的家庭笼罩着一层浓重的阴霾,父母去世后,蓝宇凡家里只剩下七八十岁的爷爷和奶奶,以及相依为命的姐姐。老人家们身体都不好,奶奶患有淋巴癌,靠药物维持着生命,爷爷也有心脏方面的疾病,也一直依赖药物生活,根本无法照顾姐弟俩。幸好在学校和银行的沟通协商下,家里的房子可以暂停按揭,等姐姐蓝宇星从桐江职业学校毕业后再继续偿还。 原指望肇事者可以承担车祸责任给这个不幸的家庭带去一些经济上的补偿,不过因肇事者本身家庭也很贫困,所以目前经由法律援助仅仅拿到赔偿金12万元左右,这是这个家庭未来生活的全部支撑,区区的12万元,可想而知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是如何的拮据。 目前蓝宇凡已经领到了当地的孤儿证,每月可领取200元的生活费用,姐姐目前还在职高就读,17岁的姐姐已经担负起了一个母亲的责任,晚上去辅导班帮忙顺带辅导弟弟的功课,而弟弟也忽然之间成熟了,他对老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照顾好我姐姐,因为我是家里的男子汉。  命运的眷顾…

何志均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

阴雨连绵天 追念深深意,不知不觉何志均老先生已经悄悄离开我们一周年之久了,不过他的音容笑貌依旧在我们脑海中仍然真实清晰,他静静的走了,却留下了让我们永远铭记的宝贵财富。 2017年6月9日,值此一周年之际,我们相聚一起,在他热爱的浙大校园里把回忆重新拼接,寄托我们深深的哀思。 毫不夸张地说,何志均先生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事业,从创建无线电学科到人工智能研究所,再到后来成立浙大计算机学院,何先生努力把两个学科发展壮大,他带领着无数优秀的学子不断探索、紧紧追赶着国际水平。他还培养了一大批的社会栋梁之才,两位院士、三任浙大校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高尚的师德与严谨的学术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代的浙大学子,不停的鞭策和感染着周围的人。 学生心中的何老师 图1、浙江大学软件学院院长…